-编者按-
当我们轻轻翻开岁月的扉页,那些在讲台上深耕数十载的身影、在实验室里熬白双鬓的面容、在手稿中反复推敲的字迹,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教育家的名字或许不会镌刻在丰碑之上,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流淌在岁月的脉搏里。我们选择将用文字描绘那些在讲台上耕耘的身影——他们用知识作火种,以生命为灯盏,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史诗。
教育家精神是粉笔灰染白的双鬓,是教案本密布的批注,是学生成长轨迹中永不消逝的温暖印记。当我们记录这些故事时,不仅是在致敬先行者,更是在为教育未来点燃精神的火把——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光,照亮人类向上攀登的路。

他以“科学救国”为初心,在新中国工业自动化的荒原上播撒第一粒种子,亲手栽下国内首个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的幼苗;他揣着笔记本穿梭于轰鸣的车间,让理论在机床飞转中淬炼成钢,搭建起控制科学的创新桥梁。从青丝到白头,他把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自动化事业的熔炉,让“推动中国自动化发展”的信念,成为比病痛更坚韧的生命刻度。这盏永不熄灭的学术明灯,始终照亮着后来者的求索之路。
1930年盛夏,16岁的郎世俊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只身一人经重庆至上海,辗转万里赴北平求学。这位日后被誉为“中国自动化教育拓荒者”的学者,彼时正肩负着父亲郎伯舆的殷切期望——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这位曾任贵州两县县长的开明士绅,鼓励孩子外出读书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从清华园到西南联大,从抗战烽火到白山黑水,郎世俊用毕生心血在中国自动化教育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专业奠基撑起自动化事业脊梁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的郎世俊,亲历了近代中国最动荡的岁月。“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的经历,不仅锤炼出他坚韧的品格,更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1939年毕业之际,他毅然选择投身抗战急需的工程领域——重庆大渡口钢铁厂,负责全厂供水与电气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与管理。在日军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中,这位年轻工程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每当敌机轰炸的防空警报解除,总能迅速带队抢修供水系统,保证钢铁生产继续进行;面对西门子炼钢电弧炉无法正常工作的窘况,他不分昼夜逐线排查,纠正了设备电路设计缺陷,最终让价值连城的设备重获新生。这些实战经验如同火种,点燃了他对自动控制理论的探索热情。

郎世俊的足迹遍及多重领域:在印度加尔各答丹姆丹机场维护“驼峰航线”战机电气设备,在上海主持纺织厂发电站建设,在贵州大学培育机电人才。直到1950年,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浪潮再次交汇——响应国家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郎世俊携家眷跨越半个中国,投身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的创建。自此三十七载春秋,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国自动化教育的拓荒事业。
在电力系教授电机设计的岁月里,郎世俊敏锐捕捉到新中国工业化的时代需求。1952年,他主持创建了国内首个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这一开创性举措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自动化专家。该专业师资水平高,实验设备完善,在国内属一流。郎世俊主持制定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亲自为学生讲授自动调节原理、自动电力拖动和生产电力装备等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郎世俊培养的自动化专业人才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柴天佑院士等学界领军人物,他们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郎世俊的贡献远不止于三尺讲台。1956年参与制定新中国首个科技发展规划时,他力主将自动化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与钱伟长等学者共同起草的《自动化任务说明书》,为学科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次年主持全国首个自动化进修班,为国家培养急需的自动化高层次人才,99名学员后来成为全国各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中流砥柱。从筹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到创建中国自动化学会,从率先使用自动化技术解决钢铁生产难题到培养我国第一批自动化博士,这位谦逊的学者始终站在学科建设的最前沿。

用科研智慧点燃工业革新火种
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是郎世俊在东北大学37年学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凭借八年工业界的工作经验,他深知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坚持深入车间厂房,从轰鸣运转的机械中捕捉亟待解决的工程科学问题,以此为导向开展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郎世俊在生产现场发现,轧钢机、龙门刨、锯钢机等频繁启停、转向的生产机械,因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迟缓,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原材料浪费严重。1957 年,他毅然带领科研组,踏上了攻克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难题的征程。当时,以庞特里雅金极大值原理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尚在萌芽,最优控制的工程实践更是无人涉足。郎世俊大胆创新,提出开闭环控制新思想:利用开环控制加快过渡过程调整速度,借助闭环控制保障控制精度,通过函数发生器实现两者有机结合。
1958年,这一创新方法在东北工学院电力拖动实验室实验成功。紧接着,郎世俊带领团队奔赴鞍山钢铁公司开展工业实验。两年间,他们扎根现场,反复调试,终于让这一成果在工业生产中落地。随着现代控制理论逐渐成熟,人们才意识到,郎世俊的开闭环控制方法,不仅是最优控制理论出色的工业实现,更是自调整控制的雏形,为他后续的自适应控制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加快自动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经中国自动化学会推荐、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审查,入选IFAC第一届世界大会。1960年,郎世俊前往莫斯科参会并作报告。论文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引发强烈反响,会场上提问不断,讨论热烈。会后,苏联《真理报》对此进行报道,让我国刚起步的自动化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钱学森合著《工程控制论》的宋健先生,也在会议上高度赞扬了郎世俊的工作及其研究的科学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革新为控制理论注入新动能。郎世俊敏锐把握技术变革,带领团队开展用微机实现开闭环控制方法的实验。历经一年多的紧张攻关,实验成功,控制精度远超以往。相关成果论文《用微型计算机加快自动电力拖系统的过渡过程》发表于《自动化学报》,随后应用于本溪钢铁公司轧板厂,取得显著控制效果。
然而,IFAC 世界大会后,郎世俊的诸多科研设想因各种原因被迫中断。即便后来身患帕金森氏症,说话、行动、书写都困难重重,他仍以惊人的毅力推动科研攻关。古稀之年,他让子女用自行车推着自己前往研究室,查阅海量文献,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在自适应控制领域开启新探索。他带领团队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前馈解耦自适应控制、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等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这些成果应用于多段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炼钢电弧炉电极位置控制等实际场景,均收获满意效果。
回顾教学生涯,郎世俊总结出“理论与实际结合、开环与闭环结合、经典控制与最优控制结合”的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他立足工程实际开展研究的核心,后两个理念则是他解决学术问题的关键思路。这些理念和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众多自动化学者的研究工作,成为控制科学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传承郎世俊教授的育人理念,东北大学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首创郎世俊实验班,开创“项目贯穿+校企双导”培养模式;2018年升级本博贯通实验班,建立学术能力递进培养机制;2022年融入国家强基计划,形成“基础学科+智能控制”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三阶跃升的教育改革,正是对先生“理论落地、实践育人”思想体系的时代诠释。

将毕生热忱化作学科发展的长明灯
从重庆大渡口钢铁厂的抗战岁月到东北工学院的科教舞台,郎世俊与中国冶金工业的不解之缘跨越了四十余载。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起,他的足迹便深深印刻在鞍山、首都、太原、本溪、抚顺等钢铁企业的生产一线。轧钢机旁飞溅的钢花、炼钢炉前的高温炙烤,见证了这位科学家将论文写在祖国钢铁生产线上的执着身影。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冶金工业百废待兴,郎世俊敏锐提出“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为核心推进技术改造”的理念,率先将新兴的自动化技术引入钢铁生产领域。在鞍钢大型轧钢厂,切割轧成品的热锯因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迟缓,成为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他带领科研组运用开闭环控制方法,通过精准调节控制电路参数,成功缩短热锯启停的响应时间,使设备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这一成果迅速在鞍钢无缝钢管厂推广——针对往复式拉钢管自动小车反向加速时间过长的问题,他与科研人员反复调试控制算法,最终以新型控制策略加快了调整速度。
1965 年,我国首个大型冷轧厂在鞍钢建成试生产。面对复杂的冷轧工艺和全手动控制导致的高废品率,郎世俊带领科研组与学生团队入驻厂区,聚焦轧机压下系统这一核心环节展开攻关。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提出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设放大器作为控制机构的方案,通过上百次实验调整参数,最终实现压下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使钢板厚度精度控制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首战告捷后,他牵头组建“冷轧厂自动化规划组”,带领团队走遍车间每一条生产线,提出涵盖钢板焊接、轧机运行、退火处理、镀锡工艺的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方案。这些凝聚着心血的方案,为鞍钢冷轧厂日后成为我国现代化冷轧基地奠定了技术基石。
随着岁月推移,郎世俊因身体原因逐渐淡出生产一线,但他服务冶金自动化的初心未改。在他主持下,东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资料室从1972年起编辑《冶金自动化动态简讯》,同时承担冶金部《冶金文摘》自动化板块的编辑工作。在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时期,这两份刊物成为行业了解世界冶金自动化技术动向的重要窗口。
1987年退休后,郎世俊依然以学者的责任感持续发光发热。尽管因病行动不便,他仍坚持阅读学术期刊,认真评审每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细致审核学科建设材料,为自动化学会和学校学术委员会提供专业咨询。在他心中,推动中国自动化事业发展早已超越个人职业范畴,成为融入血脉的使命。

晚年的郎世俊,最感欣慰的是亲眼见证自己亲手培育的学科茁壮成长。他领导创建的东北大学自动化学科,在学生柴天佑院士的带领下,建成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冶金智能控制、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等领域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当看到实验室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当听闻学生团队在国际控制会议上频频发声,这位耄耋老人的眼中总会盈满光彩——那是科技报国理想生根发芽的动人光芒,是一位科学家对祖国工业现代化最深情的告白。
从战火中抢修供水系统的工程师,到推动工业自动化的学科奠基人,郎世俊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产业需求紧密相连。他在热轧生产线留下的调试笔记、在冷轧厂绘制的控制原理图、在期刊编辑部审定的译文稿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冶金自动化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注脚。正如他坚持的“在工程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这份扎根工业一线的务实精神,如同他参与设计的自动化系统般,持续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输送着不竭动力。

人物档案
郎世俊,1914年生于贵州省贵阳,东北大学教授,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郎世俊教授长期从事自动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工业自动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推广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他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解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工业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