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东大-人物

林韵梅:用一生的时光,播撒科学与文明的种子

作者: 赵艺彤 谭义凡 刘婉婷 编辑: 白一含 杨明 更新日期: 2025-04-29

编者按

当我们轻轻翻开岁月的扉页,那些在讲台上深耕数十载的身影、在实验室里熬白双鬓的面容、在手稿中反复推敲的字迹,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教育家的名字或许不会镌刻在丰碑之上,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流淌在岁月的脉搏里。我们选择用文字描绘那些在讲台上耕耘的身影——他们用知识作火种,以生命为灯盏,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史诗。

教育家精神是粉笔灰染白的双鬓,是教案本密布的批注,是学生成长轨迹中永不消逝的温暖印记。当我们记录这些故事时,不仅是在致敬先行者,更是在为教育未来点燃精神的火把——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光,照亮人类向上攀登的路。

东北大学,有这样一位杰出女性——她带领团队创建了东北大学矿山建设博士点,推动我国岩石力学学科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她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在坚硬的岩石上刻下中国印记,在无数学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火种。她是中国岩石力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桃李满天下的育人楷模。她,就是东北大学首位女博士生导师林韵梅教授。

学科奠基:从学科引入人到国际标准制定者

1933年,林韵梅教授出生于上海。17岁那年,她一个人,带着母亲塞给她的五块钱闯天下,三天三夜,从上海到沈阳,进入东北大学(时称东北工学院)求学。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她与其他九位女同学一起转入采煤专业,成为“54煤”班级的骨干力量。

1952年,苏联专家来华支援中国教育。外语天赋不错的林韵梅获得了为苏联R.P.邱普隆诺夫专家讲授的《岩石力学及矿井支护》作翻译的任务。她夜以继日地翻译书稿,160页的书稿,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翻译完成。1955年《岩石力学及矿山支架》由东北工学院编译室出版,新华书店内部发行2000本。经定居美国的著名岩石力学专家石根华教授认真考证: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岩石力学著作,对中国岩石力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教材的问世,让国内学生接触到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岩石力学知识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知识基础与理论支撑 。

1961年,林韵梅教授勇挑重担,牵头开展吉林省石嘴子铜矿千米深部地压规律研究。面对国内深部地压研究空白、矿井环境恶劣、塌方风险高悬等重重困难,她毫不退缩,带领团队身着厚重矿服,手持简陋仪器,深入矿山实测。历经十年不懈努力,终于首次揭示深部巷道位移规律,为后续的矿山开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83年,这一成果在第五次国际岩石力学大会上以中、英、法、俄四种文字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岩石力学研究的实力与潜力。

此后,林韵梅教授在岩石力学领域的探索愈发深入,成果丰硕。她作为国家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的主要起草人,提出的“BQ=90+3Rc+250Kv”公式,凝聚着她无数心血。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体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与分析,最终创立的这套分级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被国际权威著作《Rock Engineering Design》收录,成为全球岩石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

1998年退休后,65岁的她仍心系岩石力学学科。2002年、2009年在沈阳、三亚主持国际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参会,发布了《中国岩石力学前沿》等英文专著,在世界岩石力学的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岩石力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与国际岩石力学界实现了良好对接。

铸魂育人:培养有品格的科研栋梁

林韵梅教授将 “言传身教、爱生如子” 的教育情怀,化作春风化雨的育人实践,她始终相信学问与品德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为中国岩石力学领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科研栋梁。

她曾说:“导师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培养有道德、有担当的科研工作者。” 秉持这一理念,她将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作为育人的根本准则。在日常教学与科研指导中,她始终强调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要求学生在科研道路上每一步都保持诚信与正直,绝不容许丝毫取巧与虚假。从实验数据的记录,到研究成果的撰写,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她为学生们树立起一座无形的道德标杆,时刻警醒着学生,唯有保持“真”和“诚”,才能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中,走得稳健,行得长远 。

在科学研究方面,林韵梅教授常以“目标分解法”引导学生:“科研如建高楼,需先立目标,再化整为零。”她在自传中阐释做学问的要领:定目标需经深度调研与辩证思考,避免人云亦云;目标确立后,需将其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细化至每日任务,“始于微分,成于积分”。她常以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激励学生。专一深耕方面,业有专长,方成高楼,她告诫学生:“科研如筑楼,30层高楼与30间平房,心血相近,但高度天壤之别。” 唯有专注领域、持之以恒,才能“极目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岩石力学高等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近乎空白。林韵梅敏锐洞察:没有博士点,就无法培育学科领军人才,中国岩石力学将永远受制于人。于是她便带领团队申报矿山建设博士点,面对师资薄弱、设备匮乏的困境,她带着团队跑部委、访专家、筹资源,亲自规划学科发展蓝图。1986年,东北大学矿山建设博士点正式获批,成为国内首批岩石力学方向博士培养单位。如今,博士点成立近40年,已培养出一批批岩石力学领域的栋梁之材,成为我国该领域人才的重要摇篮。

在东北大学执教的60余载,她以“真”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培养的25名博士生中,13人成为教授,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美国工程院院士张东晓等。

2015年,当得知学生冯夏庭当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时,林韵梅教授欣慰地说:“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掌门人。他成了岩石力学的世界冠军。”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博士点建设到国际学术舞台,林韵梅始终以教育者的情怀播撒种子 —— 她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岩石力学的专业知识,更是 “做真人、求真知、守真道” 的科研品格。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传承,成为中国岩石力学领域最珍贵的育人基石。

情系社会:在科普与奉献中播种科学火种

退休,是林韵梅教授另一段精彩旅程的起点,她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需求。她那颗炽热的奉献之心,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冷却,反而在新的领域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时代飞速发展,电脑成了人人都要会的东西,林韵梅教授发现拼音输入法有一些问题,她认为,在过去,“形码”比“声码”在中国更有市场。为了让拼音基础薄弱的人也学会电脑输入法,她研发了“188汉字输入法”(又称“林码”)。这种输入法基于认知科学与汉字构形理论的系统性创新,巧妙地将汉字拆分成2-4个常用小字,极大地简化了输入过程。使用者只需记住这188 个常用小字的组合规则,就能轻松打出想要的汉字,真正实现了 “易学难忘” 的目标。这一方法也能帮助解决老年群体拼音基础薄弱、提笔忘字的问题,辅助聋哑人群通过字形联想突破语言障碍。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一发明,年逾七十的林韵梅教授不辞辛劳地四处推广。她在三亚开办培训班,亲自授课,手把手地教老人们如何使用这种输入法。为了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她甚至自掏腰包购买电脑,供学员们轮流练习。在她的课堂上,气氛总是热烈而活跃,老人们学得津津有味。

林韵梅教授还心系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她积极参与“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深入中小学,为孩子们带去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她说:“有时候,一个好的讲座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她曾以“走创新之路”作为主题,从多个方面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多思考、多创新,她用“穆宾巴效应的发现”这一实例告诉孩子们,自古英雄出少年,只要肯尝试,年幼的他们也可以去创新。在讲座中,她总是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她在自传中写道:“大胆地创新吧!孩子们!为了我们可爱的祖国!”

在一次又一次的科普活动中,林韵梅教授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之火。她的身影,穿梭在校园的走廊和教室之间,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最亲切的科学引路人。她的科普讲座,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道路,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她用行动诠释着:学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实验室,更在于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滋养每个渴望进步的心灵。这份跨越代际的奉献,既是一位学者对社会的深情回应,更是一位教育者对 “育人” 初心的终身践行。

从黄浦江畔到浑河之滨,从青春学子到耄耋学者,林韵梅教授用一生的时光,铺就学科发展基石,在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沃土上播撒科学与文明的种子。如今,她的学生已在国际学术之巅接过旗帜,她的科研成果仍在矿山与实验室续写价值,而她仍在岁月深处微笑——那是开拓者的欣慰,是育人者的满足,更是燃灯者看见星火燎原的光芒。这份光芒,终将穿越时光,在一代又一代追光者的眼眸中,永恒闪耀。

人物档案

林韵梅,1933年出生于上海市,岩石力学专家。于1950年至1954年在东北工学院采矿系学习,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相继在东北工学院采矿系井巷教研室和岩石力学教研室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任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