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资土学院:以矿业学科为引领 建立独具特色的资土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 周洛琦 蔡晓淇 来源:资土学院 更新日期: 2025-06-12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科技精英、工程帅才、行业翘楚与治国栋梁,发挥“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学院特色文化“54煤”精神、“可可托海的东大人”精神引领作用,开展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验—教材—课程—师资”一体化建设,形成了以矿业学科为引领、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独具特色的资土人才培养模式。

党建引领,强化思业融合,涵养特色育人文化。学院党委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实施党建“五大工程”,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成效日益显著。学院获“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并通过验收,培育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各1个,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3个省级“样板党支部”和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深入挖掘校史红色资源,宣传矿业学科百年办学历程中的优秀文化,“54煤”精神和“可可托海的东大人”精神入选东北大学百年精神图谱。将特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统筹布局,强化矿业引领,深化“有组织教学”模式。学院以矿业工程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多学科共同发展为总目标,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抓手,发挥矿业学科对安全、地质、土木、测绘、环境学科的带动作用,对学院“学科、专业、师资、实验、团队、教材”一体化布局、一体化构建,有效推动“有组织教学”,加强专业升级改造和内涵式建设,提升拔尖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先后入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6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名师引领,强化教学改革,锻造卓越教师团队。学院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大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现有全职院士1人、外聘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1人,教授70人、副教授84人、博士生导师129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校教学名师6人、校优秀本科教学团队4个。全体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积极参与本科教育教学,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凝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省级教改项目23项,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教融合,强化科研反哺,构建产学研育人体系。学院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实施“五大二高”战略,发挥平台、项目、成果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建有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19个。近五年,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74项,发表高论文1835篇、授权发明专利769项,科技成果转化进款2411万元。通过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三类实验室建设等方式,将最新科研成果、行业发展动态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推动科研设备与教学实验设备共享使用,推动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

特色培养,强化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学院注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先后成立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主的采矿创新实验班;以培养科学家精神、攻坚前沿科技难关为主的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本博贯通班;以满足黄金产业需要,培养特需人才为主的东北大学黄金学院“黄金班”。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化联合培养,组织学生赴加拿大、韩国开展国际实习,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2+2”联合培养,与莫纳什大学探索建立“3+1+1”联合培养模式。

资源赋能,强化条件保障,构建高质量育人支撑体系。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资源保障。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投入各类经费1503.6万元,用于推动三类实验室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升级本科实验室。学院注重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建设国家级精品课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一流课程48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打造“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2个,使学生在实验室实现矿山场景沉浸游览、互动学习和操控实训。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近三年,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高年级科研训练的人数逐年增加,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以上奖励618人次,获省级以上大创项目705人次。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