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坚持思政课创新领航,科研滋养提升,教育改革多措并进,第二课堂实践深化,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格局,推动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思政课改革创新,夯实人才发展根基。向“本”,把坚持“内容为王”作为教学创新的根本。构筑“问题开启、目标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经典品读”东大品牌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年度十大关键词,经验做法多次被教育部网站、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平台专题报道。向“实”,把“大思政课”作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开设东北大学“爱国荣校”主题大思政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举办“同备一堂课、同学新思想”集体备课会,与学校党委书记、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代表共同磨课。挖掘校史与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笔尖的思政课”等特色课程。
向“技”,把数字化赋能作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推进沉浸式教学体验中心建设,打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论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东北大学百年育人兴邦史》。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智慧课程建设。向“合”,把一体化作为教学协同的重要途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协同推进德育建设,实现学生精准思政画像,开展“针对性”教学改革。构建“五维一体”的大师资体系。学院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加盟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联盟、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成立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东北协同中心。
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术素养。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与优化,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展有组织的教研活动,成立7个院级研究中心。以东北大学首个获批国家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为牵引,探索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高水平科研论文等学术研究前沿成果通过集体备课方式形成教学专题和教学案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满足学生高阶性发展需求。构筑“理论讲堂、个性指导、写作训练”的科研训练模式,“手把手”指导学生科学研究。通过学院“理论中国大讲堂”“辽海(沈阳)讲坛”等平台,营造本硕博一体化的学术共同体研究氛围。注重大师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组建研究课题组,由博导、教授带领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生共同攻关,开展专题研究。选拔大三年级本专业排名前二分之一的学生,每周开展一对一指导的科研训练活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升级。推进专业课教学“精、新、优”,打造优质课程。精准学情、精干师资,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特点,针对性革新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培训、专题研讨,提升任课教师教学胜任力。学术前沿、教学先进,鼓励教师面向课程疑难点问题和教学改革活动开展学术研究,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积极开展智慧课堂、翻转课堂、体验教学、课堂辩论、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发挥国家级、省级人才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团队教学水平。组建9个“手拉手”教学团队,以老带新。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名师全程式指导、教研学术沙龙、示范教学、学生助课等,促进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第二课堂,强化实践育人。构建沉浸式学习阵地,搭建实践育人移动课堂。创新“校企社”深度合作育人模式,聘任各领域行业精英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行业导师,与多家单位与国资央企深度合作,建立“新时代东北国企高质量党建研究基地”,指导学生了解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开展沉浸式实践研学,共开展六期“先锋”党团学习实践春令营,以理论讲堂、能力培训、经典阅读、户外素拓、志愿服务、实践研习六大板块为拓展路线,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使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开展启发式导学,举办六届全国青年学者论坛,开展“思享”学术沙龙、“青声”研思会、“菁思”悦读会等系列学术创新活动,推动打造学生学术创新交流高地。
理论宣讲引领成长,青年发展励志力行。强化宣讲育人,依托学院所指导理论类社团——研习社以及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带动院内、校内、校际宣讲活动开展,构筑多元理论学习宣传载体。社团累计组织理论学习活动120余次,累计开展专项系列理论宣讲活动300余场,覆盖人数超过156000人。开展拓展式联学,学院学子奔赴祖国各地,累计组织国家级、省级、校级社会实践团90余支,行程超过60000公里,覆盖20余省,实践团事迹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报道,累计浏览量达2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