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时盛岁新。2024年9月11日,东北大学汉卿会堂报告厅内,暖意融融,东北大学全校教师大会在这里举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两院院士,全校教师和党员干部等2300余人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正式启动教育思想大讨论。而“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正是这场大讨论的一个讨论主题。
“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如何通过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设服务教师成长?”“如何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东北大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问计师生,围绕这些话题组织了各类调研、研讨、座谈18次。师生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纷纷为教师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大学治理和学校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个中心任务,通过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建立起合理的聘任、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管理架构和资源配置模式,为培养一流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表示。通过本次讨论,学校积极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卓越,深耕教育教学,潜心育人,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将专业知识与学科历史文化、专业创新、未来变化趋势等内容相结合,不仅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公式和理论变得生机盎然、引人入胜,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回忆起信息学院刘建昌教授的课堂,同学们自豪地说。东大校园内,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激发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他们秉持家国情怀与师者仁心,怀揣“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以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姿态,用自己的肩膀,一头挑起学生的未来,一头挑起民族的未来。文法学院曹海军教授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踏上援疆路,跨越三千公里的距离来到石河子大学,助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材料学院王福会教授团队团结一心、勇于创新,深耕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解决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时间拉回到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且紧迫,东北大学制定《关于落实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形成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每名教师都要具备教育家精神,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树牢职业操守、遵守学术道德、聚焦主责主业,争当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学校在召开2024年“三新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会上这样强调。

南湖校区主楼822会议室里,全校人事战线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各学院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校人事处负责人谈到,“各学院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师资队伍发展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一致的。大讨论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能深入了解教师的困惑和需求,可以有效推动我们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效。”
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大学将“师德师风建设”6个字转化为鲜活实践。出台《压实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实施办法》,健全学校党委、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教师工作机制;召开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会议、全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加强科学统筹,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培育选树优秀集体和教师典型,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书生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通过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教师节座谈会、网站栏目宣传等加强教师典型事迹展示,带动感召全体教师学习榜样事迹,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部网站以《东北大学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题发表文章,专题介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一个个夯基固本的行动,守护着广大教师的从教情怀,温暖着每一位爱岗敬业的筑梦人。
让尊师重教成为校园最美的风尚
“要积极倡导‘教学也是学术’,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建立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为教师躬耕教坛、倾心育人提供制度保障。”在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院长工作会议上,校长冯夏庭说。

学校持续推动教师评价改革,逐步推进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各学院对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一篇篇教育思想笔谈文章,饱含着东大师生对教育事业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鸿儒认为,“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深化教育创新,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理学院院长于永亮提出,“引导教师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奖励坚守教学一线、不忘育人初心、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让老师潜心教学、倾心育人成为校园最动人的景象。”冶金学院院长豆志河建议,“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培训与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教,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育人使命感,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东北大学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严格执行教学工作量要求,明确教师教学准入条件,注重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实绩。修订奖教金评选表彰办法,重点考核立德树人成效,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2024年学校5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校根据岗位特点、研究性质、学科特色打造出“三型三类九学科”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有效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不断拓宽晋升渠道,畅通“聘任工作委员会主任推荐制”“校学术委员会答辩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制”“标志性成果评价制”和“综合性成果申报制”等五条职称申报通道,鼓励教师在适合自己的“赛道”高速高质量发展。教学型教授15人中有连续9年获评东北大学“我最喜欢的老师”的孔庆海老师,上课座位要靠抢、被学生称呼“亲妈”的邵新慧老师。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25年1月9日,新年伊始,律回春渐,青年人才在成长发展座谈会上谈收获、话成长、提建议,在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火花。“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对学科交叉来说至关重要,希望能有更多跨学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毛文齐提议。“可以多推介学校的各项人才政策,为青年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更多的发展机会。”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魏德亨表示。“多一些项目申请、成果转化、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杨翠娥说……
学校不断构建完善学科交叉政策体系,支持人才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的团队建设机制,助力青年人才快速发展;建设“沈阳—东北大学创新港”,打造青年人才发展新高地;构建多元化的职称晋升通道,推动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优化完备的薪酬分配机制,激励青年人才茁壮成长;完善人才服务保障,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
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核心战略资源,更是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发展的底气所在。
“东北大学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加,特别是博士学位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徐大可说。
学校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力度,2024年全年引才数量约为前两年总量的1.5倍;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全球人才交流会,宣介学校发展情况与人才引育政策,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会同省市有关部门共同举办辽宁省第二届“兴辽英才”青年论坛暨CSC学友汇-东北大学第九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引进路径。

稳抓关键,改革创新。东北大学持续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了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鼓励支持高校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持续实施青年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创新引领,智慧赋能。在东大校园内,人工智能已经从“工具”发展变化为了“伙伴”。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AI聊天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答疑服务;智能分析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识别潜在的误解或争议点,为教师提供引导讨论的线索;支持虚拟团队协作环境的构建,通过智能分组、任务分配、进度跟踪等功能,优化团队合作流程,提高协作效率;通过AI分析团队成员的贡献度和互动模式,为教师提供团队管理的建议……
用人工智能“金钥匙”开启教育“未来之门”。
结合“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程建设,东北大学把“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新路径”作为重点任务,系统构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培训体系,在获评教育部试点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基础上,继续凝聚各方力量、用好技术手段、加强经费建设和专业人员投入,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更好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