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祥理,1977年11月出生,江苏连云港人,汉族,中共党员,1997年9月就读于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大学4年一直担任班长,2001年7月本科毕业后,先后在辽宁省审计厅、辽宁省委办公厅、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工作,2007年3月入职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7年8月,作为中央第九批援疆干部进疆工作,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助理。2018年1月,个人主动申请到南疆驻村,担任克州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克青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在家与国的抉择面前,他擢升了个人价值,用无私奉献带动了克青孜村的发展与进步。
援疆乃我所愿,驻村亦是我追求
邵祥理出生在江苏赣榆,于东北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先后在辽宁省直机关、央企总部、中央金融监管机关工作。2017年8月,开始援疆。在2017年底,他向组织主动申请赴南疆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自此有了“援疆干部唯一驻村人”的特殊身份。
对于当时的选择,他这般回忆道:“其实顶着这一身份,个人是承受较大压力的,甚至有人问我,如此狠心 ‘折磨’自己,不会是为了沽名钓誉吧?”,言及此处,他略显无奈的表情突然转而露出一股坚定,“当时我是这样和朋友解释的,申请驻村两年,除了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落实自治区金融局党组安排,也是遵从个人内心意愿——在不惑之年,努力回归自我。”
一年的驻村生活,曾经“婴儿”般的睡眠渐行渐远,远离亲人,分别朋友,生疏专业,他似乎失去了很多。但一年过后,他坚定地表示:“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依然会去驻村,因为驻村,让自己更加理解了使命与责任,也更加珍重了当下与现实。”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无数场景令邵祥理感动不已,也慢慢让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加深沉。吾热汗的乃孜日,在举行纪念亡人的悼宴上,失去亲人的四个女孩哭着一起叫邵祥理“哥哥”,把他当作自己的家人,闻者无不为这份真情动容心酸。村民帕力旦年仅32岁,却已是8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好的生活条件,她沥尽心血。那天,邵祥理作为驻村干部,给帕力旦送去孩子的助学金,帕力旦拿到钱后一直不住地抹着眼泪,粗糙的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掌,脸庞泛着岁月磨砺的沧桑,但满怀的感激却溢于言表。握着这双手,邵祥理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邵祥理感慨道:“当群众一起说‘共产党亚克西’时,我们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尽管身在异乡,但邵祥理并不孤独,他明白,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到南疆不知驻村干部之苦。一年多里,驻村工作队员中就有至亲之人去世,但离开时他们都不在家人身边。不身在其中,就很难切身理解南疆驻村干部的“负重前行”。2019年1月份,邵祥理荣获得“自治区脱贫攻坚贡献奖”称号,他深情地说:“全疆一共80个获奖名额,组织上把这个奖授予了我个人,但我更愿意分享给克青孜村的干部们,感谢你们一整年没日没夜的辛苦付出!你我或许很平凡,但都赤胆忠心做事,尽职尽责奉献,你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小事体现态度,脚步丈量民情
获得群众的信任,是干好驻村工作的前提。在邵祥理心中,对群众工作的理念就是:把自己当群众、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诉求当自己家事。
相比于原来在中央金融监管机关从事“高大上”工作,他在村里解决的大都是家务事、琐碎事以及家长里短的诉求。比如调解阿娜尔古力家婆媳矛盾,帮助买里克扎提的妈妈办理转院手续,“管教”布合力其不听话的“熊孩子”等等。但是他谨记:群众工作无小事,第一书记全要管。只要是群众反映的事,不管多小,能解决的他都会迅速组织解决,不能解决的他也会确保解释到位,绝不泥牛入海,只有这样才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倾听群众呼声,除了记下群众反映的事,他还会去主动“找事”。 驻村以来,入户走访成为他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克青孜村民居住分散,有时一天也走访不了几户,但脚步可以丈量民情。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他和村民建立了直接联系,既能及时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掌握他们的诉求,又能帮助群众解开思想疙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现在但凡村里有“四项”活动,不管是邀请的,还是没有邀请的,他都会过去凑热闹。他说:“很多村民都觉得我这个第一书记不一样。其实没什么不一样,我本来就是农家出身,驻村后更应和村民一样,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真正相信我、支持我。”

入户走访汇集起来的一个个诉求,都变成了一个个解决方案,这包括建立脱贫攻坚基金,解决发展产业扶贫“钱从哪来”问题;设立爱心助学基金,解决全村学生的上学助学金问题;组织文艺表演、足球联赛,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增进民族团结;联系专家医生,解决派则拉、佐合热等人疾病治疗问题,等等。一年来,工作队共为村民办理好事实事140余件,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邵祥理个人也拿出12万元帮助村民解决困难,他更是下定决心,援疆期间所有个人补助都将用于本村困难帮扶。这桩桩件件,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驻村干部们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事的,也赢得了村民“共产党亚克西”的赞扬。

有天晚上,邵祥理一行人到村民阿不来提家入住。邻居得知后,纷纷过来聊天,东家长西家短,开心事烦心事,一聊就是半宿,最让他们吃惊的是,阿不来提还把他们的鞋全擦干净了。可以说,这支驻村工作队,已完全被村民所接受,南疆的村民早已把他们当作了兄弟姐妹,彼此分享着喜悦、分担着忧愁。党群鱼水和谐、干群齐心融洽的新南疆正在逐步构建。
下足绣花功夫,做到长短结合
扶贫是第一书记的“主责”。邵祥理的做法是,既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也要“想群众之未想、急群众之未急、解群众之未困”。去年,克青孜村179户105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30.6%下降至1.34%,整村顺利脱贫摘帽。
一,抓产业。驻村工作组协调了扶贫资金254.5万元用于实施“点对点”养殖项目?他们为129户贫困户购买奶牛,为61户贫困户建设畜牧棚圈,并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成立养殖合作社,50户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以前生活困难的亚森江领到了一头奶牛,工作组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现在每个月家里有3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二,抓就业。打好脱贫攻坚战,外来“输血”固然重要,但内部“造血”才能长久。针对本村现状,邵祥理积极实施转移就业政策,激发村民的就业意愿,并组织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公益岗位,让不愿离家的村民灵活就业。按照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实施土地清理脱贫一批、实施护林员脱贫一批等要求,鼓励、激发、帮助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人员灵活就业,自主择业,累计解决了149户贫困户生活来源问题。
三,抓保障。因病致贫是村里的一个“大患”。为了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邵祥理全力落实好兜底保障扶贫政策,确保“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同时,四处“化缘”,为数十名患病村民提供20余万元爱心救助,邀请原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儿童心血管诊治中心主任刘应龙来乌市为村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手术,邀请援疆医生为手指黏连患儿进行救治,邀请解放军301医院针灸科专家和援疆医生为全村百姓义诊。
四,抓村容。积极完善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村内道路4.6公里,新建74套安居富民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排碱渠清理等项目。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难题,村里120户贫困户住房建设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坚持每周六集体大扫除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村民卫生保洁意识。目前,克青孜村的村容村貌已有了实质性的转变。
一些朋友从外地来看望邵祥理以后,回去都积极宣传在克青孜村的所见所闻,改变了很多人对南疆的认识偏差。一个稳定和谐、干净整洁的南疆农村形象,已经在众多人间口口传播。
五,抓教育。邵祥理一直把教育扶贫摆在重要位置。教育工作虽耗时多、见效慢,但这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拥有了他们,也就赢得了南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此,他召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起设立“克青孜爱心助学基金”,全村98名学生获得了每人每年2400元的资助;协调23万元捐助,组织村里22名学生开展“爱我中国 圆梦北京”夏令营活动;去年暑期开学前为71名大中院校学生发放10.5万元助学金;协调捐助45万元,提升完善村里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和辅助设施;协调捐助21万元,为村民发放760套爱心桌椅;协调捐助12万元,为小学生提供820套春冬季校服,等等。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工作队又组织了村里25名学生到上海参观。他们很多最远仅去过乡上。邵祥理感慨道:“我的想法就是让村里孩子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进而激发学习热情,说不定这一趟上海行,就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呢?”
带好队伍,留下不走的班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以前克青孜村基层组织力软弱涣散,还发生过个别“两委”班子成员被撤职的情形。对此,邵祥理充分发挥工作队传帮带作用,把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作为治理村务顽症的重点,使各项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利用党总支会、支部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严格抓好党员政治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现在克青孜村村“两委”威望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水流走了,石头还在。发展培育党员是基础工程。把村里适合的人员从严筛选出来,再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党员,要几年的时间。耗时虽长,但这却是巩固党在南疆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

去年8月份,村民马木提江来村委会,他说看到党员干部为村里做了那么多好事,他和家人都特别感动,他决定申请加入党组织,和其他党员一样为村里做事。对于这类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的农村青年,工作组采取了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加以培养教育,努力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党员。目前,村党组织已从严培养了19名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2人,发展对象1人。
作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驻村工作,千头万绪,邵祥理的做法就是:一是当好表率。坚持做给大家看、领着大家干,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严起,让大家心服口服。今年他曾两次休假,接到命令后都立即返回,做到了“使命必达”。二是稳定后方。驻村工作虽苦,却苦不过对家人的思念。为此,邵祥理尽量每天挤出时间,或发信息、或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有了家人的支持,他更加充满力量。三是带好队员。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既严明驻村工作纪律,违者必问责,又加强人文关怀,常态化谈心谈话,理顺情绪。目前,工作队高度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蜕变成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扎实、敬业奉献、团结活泼”的铁军。
通过一年的努力,2018年克青孜村脱贫179户105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4%,顺利实现整村退出。这一成绩的取得,受益于党中央的治疆方略和惠民政策,得益于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和自治区金融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在邵祥理及其同事的带领下,克青孜村全体村民定会时刻牢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爱,自力更生,勤奋工作,扎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真脱贫、不返贫。
岁月如梭,转眼间邵祥理已毕业18年了,母校“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一直铭记在他的心中。谈及母校,他表示:“我们夫妻俩都是东北大学毕业生,母校除了传授我们扎实的学识教育,更教会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年的南疆驻村工作已经开始,我会继续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以此来回报东北大学的培养。”
最后,以邵祥理在“祥理视角”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写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但我是一个善良正直勤奋的人。组织上把一个将近4000人的村子交给了我,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在确保村庄绝对稳定的前提下,敢于担当、善于统筹,端正态度、积极工作。往大了说是不负组织期望,往小处说是不违个人内心意愿。”
(根据邵祥理口述整理 张旭华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