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客户端】孙雷:大学与城市 对话与互融

作者:编辑:王刚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更新日期:2023-02-24浏览次数:10

梁晓声曾说过,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是一条丰沛的、源自历史、流向未来的河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安康,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绚丽多彩,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人类万千文化中绚丽而又关联的两种文化,文化既是大学的精髓,又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孕育着大学,大学也反哺着城市。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策源地,是城市文化的高地,是构筑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的重要力量,使人们栖居之所更加诗意盎然。大学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依伴随,两者互融共生。城市与大学的对话不可避免。

大学,是一座城市里面最长寿的文化机构。全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公共机构中,大约有75个公共机构仍旧可以辨认,其中就有61个是大学。最早的大学,大家都认为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两所高校被称之为大学之母1895年成立于天津的北洋大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大学;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中国现代大学的代表。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是一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淀凝结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理念、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正是拥有极富个性的大学文化,一些大学才经久不衰,青春常在。比如北京大学以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著称。

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既是城市品位的体现,也是城市不断创新的动力与核心竞争力。也正是每座知名城市都有自己迥然不同的历史传承,她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古老传说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印象化、符号化,演绎为独有的城市IP,这座城市才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例如巴黎的时尚、北京的厚重、上海的现代、深圳的活力、成都的休闲等。

城市文化是丰富的、开放的、包容的,不断汲取大学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引领性的,是建构在城市文化之上的文化高地,带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求真,城市文化务实,城市是大学生存的土壤,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的数量和高度,而是这所城市大学的数量和名气。

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看,每一所高校都深深烙刻下所在城市的印迹,也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世界和中国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与城市的互动融合发展史。

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学中有城市的牛津和城市中有大学的剑桥。牛津建城已有1100余年,它伴随着牛津大学成长和发展。牛津城不大,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游人若问牛津大学在哪里,获得的回答往往是它无所不在。牛津大学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校区,街道从校园穿过,39个学院星散于城内各处,大学与城市最大程度地融为一体。隐形的大学气质则从鳞次栉比的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教堂中飘散出来,化作弥漫整个城市的雾气与细雨,融入市民日日赖以呼吸的空气之中。剑桥大学成立以后,这座城市开始繁荣起来,它的学院分散在全城各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或者说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市中心几乎被学院所包围,好像市中心成了剑桥大学的生活区,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剑桥大学的莘莘学子,道路两边大多是书店和文具店,甚至还有专为学生制作传统学袍的服装店。剑桥大学培育出了88位诺贝尔奖得主,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摇篮

我有一年去剑桥大学访问的时候,站在康桥旁,看到城市和大学之间的融合,不禁感慨万分。每一个游客到了剑桥城,必去的就是一个叫做老鹰酒吧的地方。1953228日中午,剑桥大学的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步入老鹰酒吧,宣布他们的发现:DNA是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在这家著名的酒吧里,从此这个座位就空在那,座位上挂满了灰尘,只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的伟大时刻。我们每个人去了以后,就朝着这个地方去朝拜。大学人正是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影响着所在城市的文化格调。

纵观有名的城市,一定要有一所知名的大学。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高地,向城市辐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大学文化发展的动力,往往源于城市的需求,许多城市和大学都存在着这种互动关系,比如说意大利的米兰被誉为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而在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米兰理工大学的艺术和设计专业全球专业排名第五;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城市,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曾在2018-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酒店与休闲管理专业全球排名第一。正是这些城市的品格,滋养和催生了这些学科的卓越发展。

城市是大学生存的土壤,大学是城市发展的灯塔。大学与所在城市相知相会、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就像中关村之于清华、北大、人大,广州大学城之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暨南大学等12所学校,东北大学之于三好街,这些都是大学和城市之间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

沈阳集聚了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47所高等院校,是东北地区本科高等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涵盖了综合、理工、医药、农林、艺术、体育、建筑、军事、警务在内的九大类别高校的城市,高等教育发达。同时,城市文化资源丰富,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比如关东文化、多民族融合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比如大辽文化、前清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时代造就的工业文化等等。

推动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融,势在必行,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发挥大学的集群效应,持续推动大学城的建设。沈阳的大学,多建一些没有围墙、和城市亲密接触的大学,发挥大学的辐射作用,构筑大学发展新模式,来建设大学带动城市的综合体,发挥大学的熏陶作用,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把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公民在高雅文化中得到熏陶,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大学文化影响力,增进城市的创新力和高校的文化辐射力。

鲁迅曾说,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归根到底是不同群体的人,在思想、制度、技术及物质等生活和工作中方方面面的交流与融合。在推动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作者:孙雷系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

新闻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ebc60f22789846af99bac0a7a531d995

  • 图说东大
  • 通知公告
  • 媒体东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