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紧密相连。每个人为梦奋斗,生活幸福,方有和谐家庭,才有富强大国。千千万万个小目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
我有一个小家,位于悠悠茶江畔,小小古城里。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画一些我看不明白的图。他伏在特制的木桌上,用长长的丁字尺慢慢画着,一坐就是一天。那时虽然看不懂那画,却在心里觉得真是准确得精致美丽。后来,我渐长大,父亲画图的时候却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我知道父亲笔下的画叫户型图,也知道了父亲已经失业了很久。作为当年村镇里少有的大学生,父亲北上求学两年后却因国家政策直接被分配到家乡深山里的矿区,一身建筑学本领无法施展。干了几年辞职而出,也只能在家乡接点散活,始终没干出什么名堂。但我知道,他是爱着建筑的,因为他会与我说南北建筑的差别,会指着街道上的房屋说建筑讲究的风水地形。我也问过他,怨吗,他沉默的翻着手上常看的军事报纸,始终没有说话。
这是我家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我也爱上了建筑,同样北上求学走上与父亲当年一样的路。爱是可以感染人的,父亲爱建筑,也爱国家,而我愿意传承这份爱和那些没有完成的梦想。学成之后,我也将回到南方,但却不再是被逼无奈服从国家政策,而是因为立志要建设家乡。
历史的发展总有遗憾,我的父亲没有赶上最好的时代,所以蹉跎了青春韶华。在我看来,我父亲的经历只是上一辈人的缩影。曾经,有无数的前辈为了国家发达奋斗终身,却也有无数前辈因为国家不够发达而虚度一生,像那在满地焦土上栽下桃李的清华教授叶企孙,因文革被迫中断教学和科研,直至今天才有人对他渐渐知晓,像那才华横溢的诗人木心,只能在狱中偷偷起笔,在外国异乡流浪长达半个世纪……这样的遗憾深深刻在中国发展的年轮上,直至今日中国这株大树慢慢长成。国不强,则民受限,家国大梦无法实现,则人民理想也难以达成。当过往已不可追,遗憾已不能挽,时光里便再也听不见叹息,所剩下的唯有父亲手里静静的军事报纸,饱含沉甸甸的期待。当中国终于能搭建出足够大的舞台,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勇敢走上台去展现自我,绚烂青春,因为这不仅仅是在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更是在传承祖辈们世世代代的梦想和对国家富强昌盛的希望。当越来越多的小梦得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触手可及!
对于我的小家,我传承的是梦想。对于我的另一个大家——东北大学,我传承的是情怀。每一个踏入东大的学子上的第一课必是爱国课。什么时候开始?从第一眼看到张学良少帅提笔书写的东北大学校名开始。如何教学?或触摸抗日救亡学子的游行雕塑,或走入充满活力的刘长春体育馆,或细看林徽因亲自设计的白山黑水校徽,或步入校史馆,或唱起校歌……爱国情怀像是这个校园不熄的奥运圣火,历经95年岁月依然熊熊燃烧,无人忘却。爱国精神,像是大树的根脉,深深扎根于校园的每寸土地,不断传承。当我进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又知晓中国的第一个建筑系便是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创建的时候,我的内心立即充满了神圣感和使命感。曾经,这位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对着北京城墙的残垣失声痛哭,对着世界大呼“中国建筑之个性即我民族之个性”,在他的文章里行动中,我明白了真正的爱国,不是非要抛头颅洒热血非牺牲生命不可,而是要爱这个国家的一砖一瓦,一亭一楼,一座牌坊,一段城墙,要真正把祖国刻在心上。如今,我渐渐意识到学建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这个国家,也许是座古塔,也许是座新城,也许是小桥流水,也许是摩天大厦,不同的建筑里包含着代代建筑师对美学的尊重,对国家建设的奉献。我想,当我在未来走出了这个校园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并设计了一座的建筑,那么它决不能不符合国家建筑安全标准,辜负所屹立的土地,也决不能破坏了和谐的自然环境,辜负祖国的绿水青山,它必须实用、舒适、美好,足够让与它相关的人露出笑颜。对我来说,那不仅仅是设计一栋建筑,更是在加入建设祖国的伟大行列,我希望,我种下的会是一朵花,与前辈们的珍花奇葩一起来将祖国这个大花园装点。
对我而言,爱国是一座负责任的建筑,对他人而言,也许爱国是一张记录国家发展的照片,是一辆新能源汽车,亦或是小小一枚包含创新科技的芯片。爱国,既具体而微又阔大无边,每个青年都可以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番作为,从而让爱国情怀由虚浮的文字变为真切的付出,让自身行动真正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大家小家,校风家风,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领悟,不懈传承,积极弘扬。当小我之梦想与大国之情怀相交相融,那么新时代的青年必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们的国家,也定会山河如画,海晏河清,千秋昌盛,万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