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外国语学院:聚焦新文科铸魂使命 培育创新型外语人才

编辑: 张广宏 更新日期: 2025-07-01

外国语学院以尊重学生成长成才愿景为基石,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语言基本功与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运用专业语言开展翻译、教育、涉外事务、学术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教育新生态。学院秉持协同育人理念,突出显隐结合路径,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通过激励与督导双轨并行,搭建切实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架构,塑造校院协同的示范引领模式。成立东北大学“本研一体化”公共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施“爱课堂”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常态开展课程思政立项,精耕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与精品案例。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示范课程14门,课程思政优秀课程7门,优秀教学案例7个,以标杆效应带动育人提升。

学院搭建“‘四’说新语”平台,激活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内驱力,推进“FAITH”信仰提升计划与“我是党员”行动实践,增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与辐射力。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首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指南针驿站”,全周期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轨迹。策划并实施“国际文化体验季”“CRH计划”等品牌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将“五育并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筑牢育人根基,切实提升德育实效、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耕专业特色建设,推进“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学院秉持“全人教育”理念,构建“金专、金课、金地、金师”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金专”建设方面,注重专业特色培育,突出专业独特优势和竞争力;“金课”建设上,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潜力;“金地”建设中,深化产学研协同,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锤炼实践能力;“金师”建设层面,加强师资培训赋能,为教书育人筑基,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沉淀,英语、日语、俄语、德语四个专业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英语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课程突破传统语言文学框架,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融合;日语专业实施“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采用班导师制与导师组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俄语专业打造“语言能力+区域国别知识+专业技能”特色课程体系,凸显经贸科技优势和特色。德语专业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与华晨宝马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访企拓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聚焦跨文化能力培养,拓宽“国际化”育人视野。学院紧扣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东北大学国际交流资源,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深度联动,构建“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多维培养体系,为学生打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课程维度,通过线上渠道组织学生修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世界名校课程,借助“无界课堂”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学术能力,拓宽全球视野。

学院同步打造“国际文化体验季”品牌活动矩阵,创设英文戏剧大赛等实践场景,配套多元学生社团,为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搭建“练兵场”。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激活学生提升跨文化素养的内驱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二十一世纪杯”“最美翻译官”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多次斩获大奖。

构建普惠语言服务体系,创建共享交流平台。学院成立语言服务中心,锚定“服务一流大学建设”定位,聚焦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构建高水平语言服务支撑体系。中心以“需求导向与多元供给”为路径,开展讲座、工作坊、写作项目及比赛等活动。先后累计开展语言文学类讲座、外语产学研一体化讲座共11场,举办文学工作坊、写作工作坊共9次,覆盖全校近600名学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语言学习指导和实践机会。通过专家分享,传递前沿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厚植学术研究根基;文学工作坊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助力;写作工作坊破解学生英语表达痛点,促进语言应用能力进阶。

外国语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聚焦思维品质培育,注重实践能力锻造,助力学生全面成长,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院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为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