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大要闻 -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方肇伦:“只管好好做研究,成果自然也就出来了”

作者: 赵春时 李春梅 张佳钰 编辑: 白一含 更新日期: 2025-06-23

-编者按-

教育家的身影,是穿透时代的精神灯塔;三尺讲台的故事,是滋养心灵的永恒诗篇。我们怀着敬意叩响历史之门,寻访老教育家的生命印记。这些泛黄教案里凝结的智慧和白发皱纹中镌刻的坚守,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注脚,更构筑起东北大学育人兴邦的精神谱系。他们以不同姿态共同诠释着:对育人使命的虔诚,对真理追求的炽热,对后辈成长的托举。

这些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星河。当我们凝视这些教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看见的不仅是过往的荣光,更能照见肩上的担当和未来的希望。愿教育家精神系列报道成为薪火相传的驿站,让这种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在东北大学理学院的实验室里,曾经有一位身着印有“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字样的淡棕色实验服、脚穿黑色平底布鞋的学者,忙碌于堆满仪器设备的工作台前。他,便是我国流动注射分析领域的开拓者、微流控分析的奠基人、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方肇伦。

钻研化作劲风,吹开中国化学新篇

1977年,方肇伦从文献中看到丹麦学者发表的首篇流动注射分析论文,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在分析化学发展中的革命性意义和发展前景。于是,他从最基本的仪器部件入手,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开展研究。基于科学的论证,他的初次实验便取得成功。

以此为起点,方肇伦在我国首先开展了流动注射分析的系统研究工作及仪器研制工作,在此后20年来,始终聚焦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在方肇伦的努力下,我国在流动注射分析领域逐渐走向国际前沿。

分析化学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一个新兴学科——微流控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分析化学已从试管到管道,并从管道向芯片上集成。方肇伦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率先在国内开启微流控分析系统研究的征程。

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困难是很大的,突出的困难是在微型化上。走微电子加工道路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它耗资巨大。面对资金不足的困境,方肇伦没有退缩,决定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于是他先用简单的材料自己动手连焊带粘,做出一个雏形,并取得了初步效果。方肇伦带领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做出了在一个面积不到10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布满了直径只有几十至一百微米的管道,再配上相应的系统之后,就是最简单的便携式的分析检测系统了,它在8秒钟内就能分离测定出3种不同的氨基酸。

方肇伦在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和发表了论文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电子邮件表示称赞,称方肇伦做出的仪器是“穷人智慧的芯片”。

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求变的精神,他为微流控分析技术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倾尽全力,使之逐步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方肇伦一生笔耕不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播撒智慧的种子,收获了300余篇高质量论文的丰硕成果。同时,还出版2部英文专著、6部中文专著与译著,这些学术结晶成为引领后来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宝贵指南。

杰出研究成果更是在奖项的殿堂中熠熠生辉,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众多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犹如一枚枚闪耀的勋章,见证着他在科研道路上留下的坚实足迹,铭刻着他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

严谨化作标尺,丈量每一步求知轨迹

数十年如一日,方肇伦坚守在科研与育人一线,始终亲力亲为地指导学生,对每位研究生的研究进展和工作成果都了然于胸。

他特别反对急功近利,曾说过:“只管好好做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研究工作做好了,成果自然也就出来了。”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科研上,更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

对于学生论文撰写的标准,他严格得近乎“苛刻”。在他眼中,论文的数据犹如科研大厦的基石,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完整,来不得半点虚假与疏漏;而论文署名的规则,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唯有真正投身于实验,在科研战场上挥洒汗水的勇士,才有资格在论文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学生论文撰写后,从字句到图表,从表格注释到参考文献格式,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方肇伦都会逐一审阅,亲自把关,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篇英文论文从初稿到最终发表,往往需要经过他8—10次的精心修订,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据方肇伦的学生回忆道:“先生对撰写论文要求很严格。他经常强调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急功近利,绝不允许论文粗制滥造。”

方肇伦英文基础深厚,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好地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他亲自制作电子教案,传授科技论文写作技巧。他倡导并坚持在研究小组和研究中心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与研讨,营造了创新求实、活跃团结的科研氛围。

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行为世范,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在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工作过的师生都受益匪浅。

宽厚化作细雨,浸润每个学术梦想

在方肇伦院士的实验室里,贴着一张令人过目难忘的漫画,这是他为给学生作报告“成材之路”特意准备的,用挖井爬山比喻科研的坚持与目标的确立,将深刻严谨的科研精神融入生动幽默之中。

在他眼中,学生犹如羽翼未丰的雏鹰,可以在他身边自由地提问。他总是耐心讲解,亲自动手操作示范,直到学生们理解透彻为止。

他宽厚平和,从不吝惜夸赞,总是真诚地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信心,耐心细致地培养着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每当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瓶颈,他总是陪在一旁,一同分析原因,寻找问题所在,直至找到解决的办法。即使有时证明实验思路不通,他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有压力,只是耐心引导学生转变思路,早日找到新的切入点。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方肇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他的课题组实验装置大多数是由学生们动手用积木搭建起来的,起初还有同学抱怨,要是有现成的仪器多好啊,可慢慢地发现自己搭建起来的实验装置比现成的仪器灵活性要高出许多,同时在搭建过程中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每逢有国内外专家到方院士实验室参观,都对用积木搭的实验装置赞叹不已。

淡泊化作厚土,筑牢科研纯粹根基

师者,人之模范也。好老师当以德立身,以行正人,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耐得住清贫,淡泊名利的方肇伦,常引用“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来勉励自己和学生。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经费拮据,他多次出访国外开展合作研究,为研究课题争取经费,甚至从个人生活补助费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购置实验装置。面对市场经济的浮躁与喧嚣,他坚守初心,拒绝名利诱惑,专注于科研事业。他以身垂范,让团队成员深受感动,纷纷效仿,形成了良好的科研风气。

“先生胸怀宽广,淡泊名利。学校曾多次提议为他申报个人奖项,均被婉拒。他心系学子,时常资助贫困学生,曾经一次就资助了10名学生”,徐章润教授在缅怀恩师时说道。

为人谦逊、生活质朴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写照。他始终保持着不随流俗、谦虚平实的处事态度。

出差时,他总是选择经济舱。2006年曾4次出国,其中2次他只身一人前往英国和日本,仍然乘坐经济舱。他说,这样能节省经费,用于支持研究生的实验研究。

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50年来,方肇伦孜孜不倦、勤奋耕耘,研究成果丰硕。在科学研究中,他善于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中,他治学严谨、无私奉献,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分析化学人才。他为人正直,心胸坦荡,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严谨治学、什么是行为世范,犹如璀璨星辰,始终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人物档案

方肇伦(1934年8月16日—2007年11月12日),祖籍浙江定海。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调入东北大学,任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兼任浙江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会理事等职,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担任10余种国内外分析化学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