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我们轻轻翻开岁月的扉页,那些在讲台上深耕数十载的身影、在实验室里熬白双鬓的面容、在手稿中反复推敲的字迹,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教育家的名字或许不会镌刻在丰碑之上,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流淌在岁月的脉搏里。我们选择将用文字描绘那些在讲台上耕耘的身影——他们用知识作火种,以生命为灯盏,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史诗。
教育家精神是粉笔灰染白的双鬓,是教案本密布的批注,是学生成长轨迹中永不消逝的温暖印记。当我们记录这些故事时,不仅是在致敬先行者,更是在为教育未来点燃精神的火把——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光,照亮人类向上攀登的路。

邱竹贤,一位在中国铝工业界举足轻重的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史紧密相连。这位被誉为“中国铝业之父”的科学家,不仅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动了铝工业的快速发展,更以其不懈的奋斗精神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了后辈学者仰望的楷模。这位将毕生献给中国铝工业的科学家,用84年人生诠释了“教育即传承”的深刻内涵。

求学问道:结缘铝冶金的初心
邱竹贤于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的一个中医家庭。他的童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邱竹贤从小便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他最初的理想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切脉开方,去痛解难,救死扶伤,医治天下百姓。然而,父亲突然病故,家庭的变故让年仅14岁的邱竹贤打消了学习中医的念头。1935年夏,邱竹贤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海门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图书馆帮忙整理图书。学校单独给了他一把钥匙,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每当他走进书库,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正是在这段时期,邱竹贤从书中了解到了铝这种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达8%,这意味着丰富的金属资源就在我们脚下。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把铝从泥土中提取出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43年,邱竹贤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毕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了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炼铜车间任技术员。虽然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中还没有炼铝业,但邱竹贤却敏锐地看到了铝工业的发展潜力。他决心投身于铝冶金的研究,为中国的铝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拓荒抚铝:新中国首座铝厂的奠基者
在抗战胜利后,邱竹贤被派去台湾高雄铝厂,那是邱竹贤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铝工业,自己对炼铝工艺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归纳和总结。高雄铝厂是日本人建的,当时厂里还有很多日本技术人员。有一天,日本技工和邱竹贤说:“我们国家人才储备比你们多,我们复兴会比你们快。”当时听了这段话邱竹贤心里一震,深刻思考很久。在高雄铝厂参与被称为“中国工业史上第一次炼铝试验”,最终看到为数不多的铝球时,内心更是百感交集,邱竹贤认为国家建设需要工科人才,他决心要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1950年春,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急需发展自己的铝工业以增强国力。抚顺铝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铝厂,其恢复生产和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邱竹贤作为当时国内唯一有炼铝经验的工程师,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抚顺铝厂计划科科长,参与了铝厂的计划、设计和人员培训工作。邱竹贤在《我的炼铝生涯》中追忆当时的工作情况:“我认真地钻研生产技术,仔细观察槽内火眼中喷出来的火苗颜色和形状”“每天7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中午带个饭盒,虽然烟熏火燎,我却乐此不疲。”
在抚顺铝厂的前两年,邱竹贤学习了俄语,很快便能和苏联专家交流。在苏联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共同进行铝厂重新改造的设计工作,邱竹贤和他的团队对原有的厂房和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拟定改造方案,圆满完成了预定工作。
那段日子,邱竹贤和苏联资深设计专家巴甫洛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巴甫洛夫回国前,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俄国老一代铝冶金专家所著的《冶金中电解》一书送给邱竹贤,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两句话:一句是“纪念和邱竹贤共同工作的时光”,另一句是“理论是实践的良友”。邱竹贤一直把它当作一件弥足珍贵的纪念品加以珍藏。

1954年10月,抚顺铝厂经过4年的重新设计和修复,正式投入工业生产,电解槽从原设计的5.4万安培增加到6万安培,工厂的额定生产能力达到了2.5万吨,生产了大量金属铝,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抚顺铝厂的建设过程中,人才培训尤为重要。当时,有一些厂领导和技术人员到苏联乌克兰的扎波罗热铝厂进行学习,而主要的人员培训还是在国内进行。因此,邱竹贤就成了培养第一批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教师,培养了大批轻金属冶炼专业人才。
1950年,抚顺铝厂因建设需要,举办了铝冶炼训练班,工厂委托邱竹贤为从上海新招来的20多名高中毕业生讲授铝电解课程,培训铝冶炼技术。要授课,却没有教材,怎么办?邱竹贤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在铝厂的生产实践经验,还有与苏联专家接触中的学习体会,查阅文献,自己编写了一本铝冶炼的专业性教材《铝电解》。
在编写《铝电解》教材时,邱竹贤坚持每个案例都要验证。这部凝聚三十年心血的教材,虽然只是手工钢板刻印的线装书,但它却成为了中国铝工业史上第一本铝冶炼教材,为新中国铝镁冶炼和加工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至今仍是全球铝冶金领域引用率最高的中文专著之一。可以说,新中国的铝工业是站在这本线装书上起步的。
学科创制:新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建立者
目睹中国铝工业的落后现实,邱竹贤深刻认识到从事教育工作、培育炼铝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1955年,他毅然选择了从教的道路,来到了东北工学院任教,并担任了轻金属冶炼教研室主任。在这里,他建立起新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冶金学科,继续他与铝冶金相关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把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试验紧密结合起来。
邱竹贤深知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编写自主的教材。而要写好教材,必须先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科研成果,借以充实教学内容、加深理论认识、发展新的学说。因此,他把工业实际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写出了《铝冶金物理化学》等近10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著。这些专著不仅为中国的铝冶金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

早在1966年,邱竹贤就开始培养研究生。他和研究生成年累月地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又深入到全国各地的铝厂汲取丰富的一线经验。他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常教导学生们要瞄准国家和企业需求做针对性的研究,同时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他提醒学生们:“我把子弹和枪都给你了,你要把鸟打下来,你打麻雀也行,至少你要认认真真对准目标打鸟,你打不中鸟也没关系,但是不能打空枪浪费资源。”
1981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邱竹贤成为全国首批冶金专业博士生导师,在他培养的47名博士中,有12人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邱竹贤1986年被评为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理论突破:融盐电解理论的革新者
长期以来,邱竹贤一直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盐是一种高温离子溶液,在冶金工业中应用于电解法生产铝镁等多种金属。然而,融盐不但温度高而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理论研究工作难度大。邱竹贤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深入理论研究,通过拍摄大量而系统的实验照片,归纳出普遍的湿润现象,揭示出阳极排斥电解液和阴极吸引电解液的基本规律,深度解释了融盐电解中发生阳极效应、电解液向阴极渗透的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节省了电能和物料消耗、延长了电解槽使用寿命,更为中国铝工业的节能降耗提供了重要支撑。
邱竹贤及其同事还研制了一台高温透明电解槽,在此槽内观测铝电解、镁电解以及各种碱金属电解中金属在融盐界面上的溶解现象。他们用摄影机记录下金属雾颜色和特征,从量子化学研究提出了生成胶体溶液与真溶液的混合溶液观点。
邱竹贤和他的团队研究的项目“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一等奖。1991年,项目“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问题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研究融盐电解理论的基础上,邱竹贤开始探索铝工业节电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他以亲身的工作经验认识到提高铝电解槽的电流可以节电。因此,他带领团队对电解槽的电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提高电流效率、降低电能消耗的方法。

1982—1984年,邱竹贤参加了抚顺铝厂首批三台13.5万安培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承担铝电解质组成研究和电流效率测量。大型槽试验成功后,经过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电流效率达到90%,每吨铝电能消耗量降低到13500千瓦·时,课题获得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在抚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邱竹贤不仅在铝电解槽的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还在低温铝电解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985年,邱竹贤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年会上宣读了题为《低温铝电解》的研究论文,他提出了可以在温度850~900 ℃电解的低熔点电解质,预期电解槽的热损失量会因电解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少,而且电流效率会明显提高,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抚顺铝厂轰鸣的电解车间到东北大学阶梯教室的三尺讲台,这位“中国铝业之父”用比熔融冰晶石更炽热的赤诚,熔铸出一套独特的育人体系:既有电解槽般严苛的精度要求,又有金属液流般的温情浸润...
正如他常说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它既要有高温熔盐的烈度,也要有结晶提纯的耐心。”这团火,正在新一代冶金人手中愈燃愈旺。这种将工业实践、科学探索与教书育人熔于一炉的教育哲学,正如他毕生研究的铝金属——历经高温淬炼,终成不朽传奇。
人物档案
邱竹贤(1921—2006),有色金属冶金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挪威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当选为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铝电解工业生产和融盐电解、融盐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成功多项炼铝节电、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冶金工业中的耗电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系统研究了低温度铝电解、惰性电极材料、大型电解槽及融盐应用技术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融盐湿润、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四种界面现象,均有新的创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