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大要闻 - 正文

东北大学2项技术成功入选2024年世界钢铁十大技术要闻

作者: 王凤辉 编辑: 迟美琪 来源: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新日期: 2025-01-05

日前,由《世界金属导报》组织评选的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揭晓,东北大学凭借其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有2项关键技术成功入选,成为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在低碳智能化炼铁领域,东北大学与梅山钢铁紧密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自2023年9月双方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揭牌“低碳数字化钢铁协同创新中心”后,东北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团队运用“通用模型+个性数据”的创新理念,成功研发出智慧高炉系统,并顺利应用于梅钢4070m³高炉。这一系统在精准数据的有力支撑下,构建了涵盖“原燃料—操作状态渣铁”全链条的数据治理方案以及智能诊断高炉智慧模型。通过该模型,高炉炉况参数发展趋势能够提前1-3小时被精准预测,为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面对原燃料质量变化,配料方案可提前6小时进行优化调整,有效保障了生产的稳定性。同时,多维度提取炉况信息实现了科学的综合炉况智能评估与实时诊断,为高炉稳定顺行筑牢了坚实保障。此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梅钢高炉操作的稳定性,还助力实现了碳排放降低5%、吨铁降本30元的重要目标,有力推动了炼铁全流程低碳生产新模式的形成,为钢铁行业智能化与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样本,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高性能清洁能源用钢研发方面,随着能源工程向超大型化发展,LNG船用储罐对钢材性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既要具备高强度,又要在-196℃的极低温环境下拥有出色的冲击韧性。东北大学与湘钢、南钢等企业携手共进,成功攻克技术难关,开发出一种含Ni量为5.5-6.5wt.%、Mo微合金化的新型节镍型低温钢成分体系及制造工艺,这一突破使钢材在-196℃极寒环境下兼具高强度与高韧性,超越传统材料性能局限,使新型节镍钢性能与传统9Ni钢相媲美。基于此,湘钢生产的6-50mm厚的Mo微合金化5.5Ni钢成功出口海外,替代9Ni钢应用于LNG储罐建造;南钢、湘钢等企业在国际上率先采用Mo微合金化7Ni钢替代9Ni钢制造7.89万m³的LNG船用储罐,且新产品相比9Ni钢每吨可降低成本2000-3000元,同时焊接工艺绿色高效、焊接接头安全性显著提升。这一技术突破为钢铁材料在极低温环境下的强韧化开辟了新路径,对高性能清洁能源用钢的开发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球能源运输与储存安全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北大学在2024年世界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进程中的突出成就,是其长期深耕钢铁科研领域、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力见证。学校不仅为钢铁企业输送了大量前沿技术成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还培育了大批专业精英人才,充实行业人才库,为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展望未来,东北大学必将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钢铁技术研发,助力全球钢铁产业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轨道上破浪前行,书写钢铁科技辉煌新篇。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