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VS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讲述东北大学新疆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

作者:编辑:来源:新闻网更新日期:2023-04-10

T302,沈阳北开往乌鲁木齐,全程53小时26分钟。2006年至今,11年间,这趟列车向西北边陲输送了11批次,59名东大志愿者,他们用爱与信仰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09823日,七五事件阴云尚未消散,东北大学新疆支教团抵达乌鲁木齐。甫一出站,迎接他们的是荷枪实弹的武警、高频次的巡逻军队……“气氛很紧张,我们几个的神经一下子就绷起来了。支教团成员王明飞告诉记者。

特殊时期,新疆全区互联网中断,移动通讯信号不稳定,与家人的联络成为一种奢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明飞的母亲至今仍然惴惴不安:“那段时间每天抱着电话,给儿子打电话,等儿子电话,最听不得的就是您拨打的电话无法接通……”

200910月,支教团入疆未满两个月,甲型H1N1流感席卷新疆。支书王明飞突发41°高烧,3天不退。吓坏了当时的团员李典阳,紧张、担心,县医院条件太有限,到乌鲁木齐要10多个小时,如果真的是甲流,那我们的麻烦就太大了。

首发地昭苏,伊犁州直唯一的五类艰苦地区县。每天往返10公里,做饭,生炉子是生活必备技巧;常驻地布尔津,少数民族居民占70%,夏季毒蚊飞机洒药都消灭不了……

看着他们,布尔津县高级中学校长夏丽萍心存疑问: “这些支教老师千里迢迢地从东北到西北,他们能坚持下来吗?

顾不上磨合环境、调适心理,支教团要应对更大的难题。80%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教学经验和技巧,如何讲好一堂课?

支教团门添力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下死功夫,把课讲好。”22岁的门添力在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是年龄最小、课时最多的青年教师。2门课程每周20课时,5个班173份作业,备课、修改作业是他业余时间的全部。门添力当时的努力,同寝室的胡永欣记忆犹新:为了给孩子们上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他经常备课到凌晨12点钟。

就这样,学自动化的门添力历史教出了全县第一;学自动化的何晓辰用RAP教会了学生《蜀道难》;信息课教师马犇参编了高中课本……

24门课程, 8万余课时, 4000名中小学生,这是支教团11年的支教成绩单。

11年,支教团带去的,不仅是知识的甘露,还有走出去的希望。

2000元国家补助罗扎生活费500元,罗扎入冬衣服鞋子132元,高考教材35元,电话费100……

这是支教团刘雷的生活账单。2000元的国家补助,自己只留1000元。1000元,意味着不能生病,不能打牙祭,不能添置衣物。

罗扎,伊犁师范大学大一学生。高二时母亲病重,父亲失去劳动能力,成绩优异的她面临失学。回忆当时罗扎满心感恩:“支教老师资助我还帮我募集助学金,让我能够继续学业,参加高考,有了走出来的机会。”

一个都不能少。11年间,支教团募集善款百余万元,帮助198名失学生重返校园。发起安利彩虹超市、疆爱津行等公益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支教地的办学条件。

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了。

支教团刘雷手里有一组数据:“全县10393名小学生,3000多名中学生,1000多名高中生。90%的学生流失了,他们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精准扶贫从精准支教开始,精准支教从消除思想贫瘠入手。11年间,支教团跋涉万里山路,到全县19所中小学开设公益课堂,宣讲梦想力量。

回忆起高中时的梦想课堂,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朱思齐说:“有支教老师的地方就有梦想课堂,梦想课堂上那个精彩的外面的世界,我也走出来看看。”

岗位需要处,皆有我身影。11年,支教团搭建了初级中学校园网络;开发了高中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绘制了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的主体建筑。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是布尔津县最大的一所学校,那里的图纸大部分是从我这里出来的,当时主楼让我命名,我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那就叫知行楼。刘雷说。

“我没想到他们坚持下来了,还做了这么多事情。”布尔津县高级中学校长夏丽萍告诉记者。

623日,距离返程的日子只有5天了,刘思宇的脚步更加匆忙了,她还有许多放心不下的地方。

“书的种类还不够,回去还要再想办法;阿合特列克爸爸的病不知道好了没有,走之前要去她家里看看;帕丽扎性格太内向,不敢大声朗读课文,要记得跟禹老师说一下让她多鼓励鼓励;哈不列提的字要提醒他,即使我走了也要坚持练习……”

爱是一面回音壁,付出总会有回应。临行前,刘思宇的行囊中装满了礼物,稚嫩的字迹中写满了感谢。“支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是付出者也是收获者,孩子们的情谊是给我最好的青春纪念。”刘思宇告诉记者。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11年来,校训精神引领着一批批东大学子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奉献与友爱改变着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志愿者口号响亮,志愿情长。

  • 图说东大
  • 通知公告
  • 媒体东大
返回原图
/